<form id="z9bjr"><span id="z9bjr"><track id="z9bjr"></track></span></form>

<nav id="z9bjr"><listing id="z9bjr"><meter id="z9bjr"></meter></listing></nav>
        <form id="z9bjr"></form>
          <strike id="z9bjr"><pre id="z9bjr"></pre></strike>

            《廣東醫科大學報》  

            第01版:第01版

            我校舉辦新時代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摘要:

            本報訊 11月23日,新時代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松山湖舉行。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公平正義研究分會會長馮顏利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60余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專家學者150余人以及學術期刊代表,聚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新時代促進社會公平理論與實踐展開學術研討。會議由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公平正義研究分會和廣東醫科大學共同主辦,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

            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九位專家學者先后進行了主旨報告發言。圍繞“何以在多元中尋求公平正義共識”“民主與正義之間的價值共識”“習近平關于公平正義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關于文明平等和文明進步關系的幾點思考”“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的思考”“人工智能引發的話語權分配”“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內在契合的三重邏輯”“道德治理研究中需正視的幾個問題”“中國共產黨推進生產力發展的行動邏輯”等議題發表了精彩的主旨報告。會議還設置了三個平行分論壇環節,與會者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就相關議題展開熱烈討論,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

            我校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立項資助

            摘要:

            本報訊 日前,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立項結果,我校體育教學部主任張枝尚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立項資助。該項目為我校體育學科首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級別最高、分量最重的國家級研究項目,代表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張枝尚長期致力于青少年發展與體育實踐的交叉研究,此次獲批的課題“我國青少年體育跨界治理機制研究”正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該課題旨在深入探討我國青少年體育在多元化、復雜化社會環境中面臨的治理挑戰,提出有效的跨界治理策略,探索構建符合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特點的跨界治理機制,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廣東醫方案”。

            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為黨員發展對象上專題黨課

            摘要:

            本報訊 10月19日,學校黨校組織開展第六十三期黨員發展對象培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黨校校長盧景輝為全體學員上首場專題黨課暨2024年秋季學期思政課。盧景輝以《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挺膺擔當作出貢獻》為題,全面系統地解讀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就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做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和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挺膺擔當等對全體學員提出了殷切期望。學校黨委副書記黃達海以《百年大黨與大國青年》為題,結合黨員發展的要求和青年學生的實際,從中國共產黨是什么樣的政黨、百年黨史的深刻啟迪、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和新征程的廣東醫新黨員等四個方面為全體學員講授專題黨課,期望全體學員要堅定信念,堅守偉大理想;要甘于奉獻,擔當歷史責任;要永久奮斗,勇立時代潮頭;要自立自強,創造嶄新奇跡。

            本期培訓班依托共產黨員網、“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采用集中培訓、學員自學、分組討論和結業考試等方式,教育引導培訓班學員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筑牢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自覺做新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堅定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持者和篤行者。

            五國專家齊聚松山湖

            摘要:

            本報訊 10月21-22日,“2024中澳結核免疫年會”在松山湖舉行,來自中國、澳大利亞等 5個國家結核免疫相關方向的專家齊聚松山湖,交流結核病免疫研究的最新進展,促進加強多方合作,力爭在結核病防治方面取得創新突破,推動東莞乃至大灣區結核病的研究水平。

            2024中澳結核免疫年會由廣東醫科大學主辦,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東莞第一醫院、廣東省醫學免疫與分子診斷重點實驗、醫學技術學院承辦,東莞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協辦。來自牛津大學、悉尼大學、昆士蘭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深圳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廣東醫科大學等30余家大學與科研院所的150位專家學者和研究者參會,并就結核分枝桿菌的發病機制、快速診斷和新型疫苗等最新研究前沿和動態進行分享交流。

            2024(第四屆)Omega-3科技與產業國際會議在松山湖召開

            摘要:

            本報訊 11月 8-9日,由 Omega-3與全球健康研究院(OGHI)、國際 Omega-3研究學會 (ISOR)和世易醫?。╡ChinaHealth)聯合主辦,廣東醫科大學Omega-3研究與轉化研究中心(GDMU-COCTR)、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東莞市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支持的“2024(第四屆)Omega-3科技與產業國際會議”在松山湖舉行。會議邀請到來自中、美、加、德、法、日的30多位科學家、臨床醫生以及多家Omega-3領域相關企業及上市公司、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參與,涵蓋了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產業發展三個主題,全方位、高層次地展示Omega-3生態鏈及其在打造大科技、大健康、大產業、大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和影響,為Omega-3科研和產業發展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廣東醫科大學Omega-3研究與轉化中心聯合32家企業、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金融資本機構聯合成立的Omega-3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正式啟動并授牌。

            海陸接力“生死時速”

            摘要:


            10月18日上午,由湛江市衛生健康局主辦、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承辦的“2024年粵西片區緊急醫學救援綜合演練”在湛江市奧林匹克中心五環廣場舉行。湛江市、茂名市、陽江市各隊緊急醫學救援隊及其他演練輔助人員近300人參與演練。

            我校學子獲多項賽事好成績

            摘要:

            本報訊 日前,首屆“人衛杯”全國高等學校大學生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綜合技能競賽決賽在重慶醫科大學舉行。我校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代表隊與全國其他23所高校代表隊同臺競技,學生團隊榮獲“特等獎”,郭欣榮、林伯坤獲“優秀指教師獎”,廣東醫科大學獲“優秀組織獎”。代表隊由五名隊員和兩名指導教師組成,隊員分別是來自 2021級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鄧潔瀅、王鑫、黃子暢以及2022級的歐芷萁和謝秋璇,指導教師是郭欣榮和林伯坤。

            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院校教育分會主辦的第三屆“尋康杯”全國大學生健康管理情景模擬沙盤大賽在成都舉行。我校人文與管理學院劉鈺曦、劉倩老師指導,人文與管理學院陳雯靜、陳潔、張晗韻同學組成的參賽團隊斬獲全國一等獎。本次大賽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指導、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院校教育分會主辦,成都醫學院承辦,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等近百所高校的400多位師生參賽。

            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華南農業大學承辦的第 23屆廣東省大學生生物化學實驗技能大賽決賽落下帷幕。我校楊玉平副教授、葛磊副教授指導,第一臨床醫學院喻思彤、吳春怡、毛怡彤同學組成的參賽團隊項目《ACOX1特異性抑制劑聯合奧貝膽酸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分子機制》;潘瑩副教授指導,藥學院聶躍濤、陳嘉浩、梁言同學組成的參賽團隊項目《基于牡丹皮提取物的祛痘精華的制備及其功效研究》;楊春教授指導,第二臨床醫學院李嘉琪、袁晨悅、張瑋恩同學組成的參賽團隊項目《基于酶聯半仿生提取法高效提取菟絲子黃酮及其抗氧化機制研究》,均榮獲大賽本科組一等獎。楊玉平、葛磊、潘瑩、楊春獲優秀指導老師獎。

            我校承辦第22屆IEEE-國際學校和醫療器械與生物傳感器研討會(MDBS’2024)

            摘要:

            本報訊 11月20日,第22$屆IEEE-國際學校和醫療器械與生物傳感器研討會(MDBS’2024)暨第15屆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國際研討會(BHE’2024)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召開。大會由IEEE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辦,廣東醫科大學人工智能與心腦血管工程(AICARE)灣區實驗室承辦。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醫學工程研究院、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此次大會成功舉辦是學校在醫工交叉領域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必將推動學校跨學科科研和人才培養水平的快速提升。

            大會以“心腦血管健康工程:智能、創新、聯結、融合”為主題,全球頂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通過智能化與創新技術推動心腦血管健康的管理與預防工作。IEEE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主席、佐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王冬梅,我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大會主席、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院 (IAMBE)6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廣東醫科大學人工智能與心腦血管工程灣區實驗室主任張元亭在開幕式上致辭。

            張元亭教授表示,廣東醫科大學擁有豐富的優質醫療資源、良好的臨床實驗平臺,因為與之秉承共同的發展理念而走到一起。東莞具有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環境,是世界著名的科技創新之城,在眾多大學中選擇與廣東醫科大學合作,并把業內非常重要的國際會議放在東莞舉辦,是因為對這座城市和這所大學充滿信心。

            IEEE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主席、佐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王冬梅以“Advancing6Biomedical6AI6for6Addressing6Global$Health$Chal-lenges”為主題進行了報告。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Alison$Noble$教授做了關于智能嬰兒超聲研究報告與新進展。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崔占峰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張勇教授,上海聯影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法,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研究員楊賡等專家圍繞體外診斷,智能穿戴設備等技術領域進行了主旨報告。

            首屆“健康養老”文化節啟動

            摘要:

            本報訊 2024年10月11日,重陽節當天廣東醫科大學首屆“健康養老”文化節正式啟動。本屆文化節的主題是“紅霞增輝,健康享老”,對接省老干部局“紅霞增輝耀南粵”系列活動,探索健康養老轉型升級“健康享老”新途徑。

            學校黨委副書記黃達海表示,學校充分利用醫科院校的醫療資源優勢,打造全校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遠的老年健康文化品牌活動。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宣布文化節開幕,現場禮炮齊發。盧景輝強調,學校的發展離不開老同志辛勤努力打下的堅實基礎,學校將會進一步地關心支持老同志的工作,并祝愿老同志們身體久久健康,生活久久快樂,家庭久久幸福。

            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應對人口老齡化各項決策部署,加強黨對離退休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快推動完善健康支撐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務水平。9月5日,國內首個“老年健康長壽MDT門診”在附屬醫院揭牌成立并正式接診,標志著學校的老年醫學及老年服務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對于推動粵西地區乃至全省、全國老年醫學事業、健康長壽醫學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會為學校的健康養老服務提供極大的幫助。據悉,學校離退休教職工 497人,平均年齡71歲,80歲以上的97人,占比19.5%,最高齡98歲。

            博士后Muhammad2Shahab發表高質量論文

            摘要:

            本報訊 近日,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動站Muham-mad$Shahab博士后在中科院化學一區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上發表了題為“Investigating$the$role$of$PmrB$mutation$on$Colistin$antibiotics$drug$resistance$in$Klebsiella6Pneumoniae”的論文。該研究通過多種分子模擬技術,深入探究了 PmrB6蛋白突變導致肺炎克雷伯菌產生耐藥性的分子機制,為開發新型抗 PmrB突變型藥物和克服耐藥性提供了新見解。博士后Muhammad6Shahab為第一作者,博士后 Muham-mad6Waqas、Aamir6Fahira以及東莞市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重點實驗室成員張浩科老師參與本項課題。研究生院副院長黃遵楠教授與北京化工大學鄭國鈞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自 2023年 10月獲批建設以來,迄今已有 30名博士后入站。目前以我校博士后流動站為依托已成功創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順德婦女兒童醫院等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繼續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發揮好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我校博士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摘要:

            本報訊 近日,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謝鑫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博文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張其清教授合作在國際權威期刊《Bioactive6Materials》(中科院1區TOP期刊)發表了題為“Readily6constructed6squaraine6J-ag-gregates6with6an686.06%6photothermal6conversion6efff-ciency6for6photothermal6therapy”的研究論文。設計了一種簡單構造的方酸 J聚集體,具有 86.0%的高光熱轉換效率,可用于高效的腫瘤治療。謝鑫博士、董亞芳博士和張媛博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李博文研究員和張其清教授。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第02版:第02版

            四個“堅持”高質量寫好“百千萬工程”答卷

            摘要:


            廣東醫科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百千萬工程”決策部署,落實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雙百行動”具體安排及地方政府需求,與湛江遂溪、湛江霞山、湛江徐聞西連、東莞塘廈、河源紫金、梅州蕉嶺等省內4個地市6個縣區鎮結對共建,形成了“圍繞一個主題(“百千萬工程”),貫穿一條主線

            (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突出一個特色(校地醫療幫扶協作新機制新模式),打造一個品牌(健康科技小院),惠及一方百姓的

            “五個一”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學校獲評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產業示范基地;實踐探索案例《打造“健康科技小院”》入選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典型案例;《實施“健康遂溪”行動賦能“百千萬工程”》入選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公共服務高校聯盟示范案例集(第二期);《加強校地共建??坪献?,造福蘇區百姓健康》《“E+醫”數字賦能、“新村醫”守護鄉村健康》分別入選2023年廣東醫改十大創新典型案例和典型培育案例;《高GABA海水稻活性成分富集及相關功能食品開發》《湛江市遂溪縣長壽人群的腸道微生態挖掘及益生菌開發》2個科技成果入選鄉村產業高質量科技成果。西連鎮鄉村振興總體規劃獲得2022年廣東省優秀鎮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優秀獎”。學校獲徐聞縣鄉村振興科創合作示范高校。

            堅持黨建引領,“所能”與“所需”結合,以頭號工程力度抓推進

            “雙百行動”是“百千萬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同志第一時間與地方黨政負責人對接,召開專題工作會議、聯席工作會議,深入開展調研,充分發揮醫學院校優勢,將學校的醫療、科技、人才和服務高效下沉到鎮村級,為

            “百千萬工程”全面賦能。學校選派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強的處級干部擔任“雙百行動”服務隊隊長,確保工作落實。在遂溪,結合“3鎮12村”實際以及“雙百行動共建清單”,選派了11名團干、博士兼職團遂溪縣委以及典型鎮街的兼職副書記,同步在遂溪當地建立了7個“百千萬突擊隊”工作站,因地制宜推進項目落實。

            堅持高效對接,“硬件”與“軟件”共建,科學謀劃實施六大行動

            學校通過充分調研,針對“遂溪所需”,出臺了實施助力遂溪縣“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行動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推動“健康遂溪”“教育遂溪”“文化遂溪”“科技遂溪”

            “人才遂溪”“紅色遂溪”等“六大工程”落地落實,與遂溪縣開展多樣化、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共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遂溪縣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突出結對共建長效機制建設,以“項目制”為牽引,充分發揮學校醫療資源、產教融合、教育教學、科研人才等優勢,精準對接響應縣域需求,開創多樣合作共建,留下一些“帶不走”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成果。

            堅持聚智賦能,“輸血”與“造血”并重,拉升縣域醫療服務水平

            學校針對遂溪仍存在縣域醫療服務水平較低、服務能力不強、縣域群眾就醫難等問題,在建設“健康遂溪”上下功夫,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積極送“醫療”,優質醫療資源觸手可及。學校充分發揮附屬醫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的優勢,構建“3+5+10+229”醫共體遂溪模式,通過托管遂溪人民醫院、開展??坡撁撕献鞯确绞?,構建以健康為中心,防治結合的縣、鄉鎮、村三級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建立完善的分級診療模式。遂溪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通過國家標準版評審,是湛江市首家通過評審的二甲醫院;成為湛江市首家通過國家基層版心衰中心認證單位;獲批國家級房顫中心建設單位、高血壓達標中心、卒中防治中心等,幫助遂溪醫院縣域急危重癥救治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幫扶楊柑鎮中心衛生院獲批國家級“胸痛單元”,是湛江市首家獲批的衛生院。積極送“人才”,優質人才資源互融互通。實施“學科帶頭人引智工程”“高層次人才引培計劃”,為遂溪醫院引進學科帶頭人5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等10名,實現縣級醫院博士引進零突破。實施“百名學科骨干培養計劃”,派出50多名中青年骨干到國內知名醫院進行專項研修。學校下沉近50名專家到遂溪援建,遂溪選送120多名醫療護理骨干到大學進修學習。附屬醫院先后下沉95名專家到遂溪醫院援建,基本覆蓋全部???。遂溪醫院先后選送了90多名醫療護理骨干到總院進修學習,為醫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積極送“技術”,優質科技資源聚焦民生。在醫學人才培養和鄉村健康服務領域創新和推廣科技小院模式,探索建設了全國首個“健康科技小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基礎,科技創新為動力,社會服務為抓手,把醫學課堂和思政育人課堂建在鄉村大地、科學研究扎進村居田間、衛生服務送入村民家園、健康資源助力鄉村產業,實現教書與育人、農家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貼近式、主動式、精準式服務鄉村地區健康與疾病問題,在廣闊鄉村大地創建“教書與育人結合、農家與課堂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科技與服務結合”的廣東醫實踐育人模式。

            堅持凝聚合力,“項目”與“資金”協同,充分調動力量抓好落實

            學校積極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動態跟進“縣域所需”,充分調動力量抓好落實共建項目任務。黨建結對共建增添活力。充分發揮基層黨委(黨總支部)以及國家級、省級等樣板黨支部的引領作用,與遂溪縣委黨校及3個鎮街黨建結對共建。推進共建“紅色培訓基地”、宣講團等,開發利用遂溪革命老區紅色教育資源,推進雙方黨建融合和黨建品牌的打造及提升。開展“黨建引領 -植樹添綠我先行”植樹活動,積極參與“黨員先鋒林”“健康林”“人才林”“巾幗林”“青年林”“同心林”等各類主題林營建活動,累計捐種數目 1519棵,價值24.46萬元。提升縣域基層教育質量。拓寬學生心理援助渠道,搭建從?!h—廣東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4層心理援助通道。積極開展醫校聯動項目,開展與城月鎮中學、界炮鎮中學、界炮鎮中心小學簽約健康遂溪少年兒童生長發育“醫校聯動”項目。推進健康科普進校園,在遂溪縣舉辦健康康科普志愿服務進校園活動,進一步推動健康科普走進校園,提升校園健康教育水平。推進校地團委系統共建。學校團委與團遂溪縣委開展結對共建工作。派11名(8名團干和3名博士)團干部兼職團遂溪縣委以及典型鎮街兼職副書記,共建立7個“百千萬突擊隊”工作站,截止日前成功結對23支志愿服務“百千萬突擊隊”,開展“雙百”志愿行動、“青春講壇———青年博士面對面”成長分享會、志愿服務一條街等系列活動,服務群眾超8000人。突出科技賦能長壽之鄉。發揮學科優勢,遴選遂溪縣適宜的企業、產業特色鎮,建立學校與遂溪縣的企業科技創新合作。以實施“遂溪縣長壽老人健康促進公益項目”為契機,組織研究團隊開展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專項研究,從長壽老人腸道菌群中分獲得4399個分離株,最終鑒定出74個屬,194個菌種,356株菌株,初步構建長壽老人相關的人體微生態菌種庫,成功申報并獲批湛江市人體微生態與臨床轉化實驗室。該項目研究早期成果成功獲批國自然青年基金及湛江市海洋醫藥聯盟項目的資助。同時,與湛江海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出海水稻相關系列健康食品,該項目基地獲評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產業示范基地。積極參與遂溪產業發展,目前與湛江海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海水稻相關系列健康食品,自主研發復配金鮸魚膠原固體飲料、厘岸益生菌固體飲料、厘岸 γ-氨基丁酸益生菌固體飲料等。

            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深刻把握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高等教育發展的新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310”體部署,圍繞“縣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則,對標對表“雙百行動”目標任務,聚焦校地合作項目,深入實施“6+N”行動,將“醫療、健康、科技、人才、教育”一體聯動,統籌對接資源,強化支持保障,為區域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紅利”和“技術紅利”,為促進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構建六“度”學習模式 打造網絡思政最大“同心圓”

            摘要:


            2021年以來,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把推廣使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抓手,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迅速落實,全力推進,確?!皩W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廣使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廣東醫科大學充分展示了師生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等方面的成效與做法,同時也展示了一所醫學院校如何構建六“度”學習模式,打造“學習新高地”“精神加油站”和網絡思政最大“同心圓”,構筑鑄魂育人新生態的有效做法。

            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學習高度

            學校黨委把用好學習強國這個“黨內最優質的學習平臺”作為提高黨員干部師生群眾政治力、思想力和戰斗力的重要武器來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同志帶頭抓實“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個人學習,在學校黨委常委會、各種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政治性、指導性、豐富性和實用性。學校自上而下形成共識,將學習強國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網絡思政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聲探討、分享自我的舞臺,同時也為學校提供了一個展示風采、提升影響力的平臺,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精心組織部署,突出學習力度

            學校黨委制定并落實《廣東醫科大學推廣使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實施辦法》,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學習情況列入黨員干部理論學習“必修課”,列入師生政治理論學習“必修課”;把抓推廣使用情況與黨委(黨總支部)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對中心組成員學習情況提出明確要求;把學習強國推廣使用同黨團校培訓、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三會一課”、黨員日常學習結合起來;把推廣使用情況列入學校各基層黨組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專項檢查內容。全校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強化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為精神追求,作為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抓緊抓好。2021年6月28日廣東醫科大學強國號上線。開設“奮進廣東醫”“學用新思想”“學在廣東醫”“光影廣東醫”“新發展格局”五個欄目,全方位展現學校在黨建思政、人才培養、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等方面的新成果、新風貌,講好廣東醫故事,傳播廣東醫聲音,凝聚廣東醫力量。2022年加入并開通“學習強國”同學匯以來,宣傳部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指導下,積極引導全校師生學好用好“學習強國”同學匯,大力開展“學習強國”同學匯宣傳推廣工作,目前學校已有1.7萬學生加入同學匯,得到“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高度肯定。

            搭建組織架構,突出學習強度

            按照學校黨委、基層黨委(黨總支部)、黨支部三個層級,逐級組建學習管理組,校本部18個基層黨委(黨總支部)均設立了學習強國主管理員和通訊員。宣傳部自上而下開展學習管理員和通訊員培訓,層層暢通平臺學習和供稿鏈條。對全校18個基層黨委(黨總支部)的活躍度和參與度開展經常性督促檢查評選,不斷激活學習動力和學習成效。廣東醫科大學積極開展“學習強國”同學匯宣傳和推廣工作,鼓勵全校師生在“學習強國”同學匯分享校園生活和校園見聞。宣傳部聯動校團委、學工部及各學院創建“大美廣東醫”“青春助雙百”“我的青春我的團”等熱門話題。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正能量內容和思政慕課,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

            力推網絡思政,突出學習熱度

            學校積極開展“學習強國”同學匯宣傳和推廣工作,鼓勵全校師生在“學習強國”同學匯分享校園生活和校園見聞。宣傳部聯動校團委、學工部及各學院創建“大美廣東醫”“青春助雙百”“我的青春我的團”等熱門話題。截至目前,5.6萬人訂閱,訪問數高達94.1萬次。2024年以來,廣東醫科大學入選“學習強國”同學匯3—9月高校熱度排行榜10強,其中四次位列全國前三。在“學習強國”同學匯工作室發布的2024年9月高校榜,廣東醫科大學榮登“學習強國”同學匯高校熱度榜第九期第一名,其中李一諾同學發布的視頻《廣東醫科大學為全校師生送月餅》,瀏覽量高達17萬,分享了廣東醫科大學為師生送月餅的暖心操作,同時也是該期人氣作品榜(個人)第一位,共有6位同學發布的8條優秀同學匯上榜人氣作品(個人)該期全國百強。廣東醫科大學同學匯學生運營員楊婉盈同學表示,學習強國“同學匯”是一個匯聚了五湖四海優秀學子的事跡交流平臺,是新時代高校青年的新型“朋友圈”。她既是這個“朋友圈”的“分享者”,也是“被分享者”。她在該平臺分享校內風光,校內風云人物事跡,同時也欣賞了其他高校的美麗風光和優秀同學故事,有的同學勤奮刻苦,用汗水和努力書寫著青春的篇章;有的同學創新思維,用智慧和勇氣探索著未知的領域。他們的故事無不讓她深受啟發。學習強國“同學匯”不僅讓同學們看見自己的成長,也讓大家看見其他同學的優秀。

            深化宣傳展示,突出學習廣度

            通過宣傳推介提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影響力,加大學習使用平臺的覆蓋率。開展多媒體宣傳,在校園網、學校官方微信等各種新聞媒體推送學習強國上的優質評論;對“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進行詳細介紹,對下載學習方法進行精準輔導,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宣傳部、各基層黨委(黨總支部)、各黨支部利用開展相關工作的機會,推介“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特別是在年終黨建述職過程中,對本單位、本組織開展“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情況作匯報。在校內顯著位置豎立學習強國二維碼,張貼學習強國宣傳畫,不斷激發干部師生學習興趣。通過宣傳部統一引導,各單位、各部門在學習工作微信群中以及個人微信公眾平臺中推廣介紹學習平臺的豐富內涵,分享學習體會成為一種風尚。同時廣東醫科大學也在學習強國上充分展示了師生風采、校園活動和黨建團建成果等,有助于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與平臺建設,突出學習效度

            以參與平臺建設為抓手,突出學習成效。組織通訊員隊伍積極供稿,在全校組建通訊員隊伍,每天從各基層單位的新聞發布平臺提取優質稿件刊發。鼓勵出臺激勵機制提高通訊員供稿積極性。學校按照全國平臺廣東平臺相關欄目要求,積極向學習強國推稿。做好學習強國供稿、推廣使用工作,辦好廣東醫科大學強國號。截至目前,2024年向廣東平臺供稿143篇,被采用28篇。向湛江平臺供稿83篇,被采用18篇。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省市媒體強國號平臺轉載刊發15篇,在廣東醫科大學強國號上發布791篇,有力提升了廣東醫科大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了全校上下的學習熱情。

            第九屆廣東高校網絡媒體展示節暨廣東高校易班建設推進會在我校舉行

            摘要:


            11月22日,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廣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廣東高校易班發展中心承辦,廣東醫科大學協辦的“青春獻禮 強國有我”———第九屆廣東高校網絡媒體展示節暨廣東高校易班建設推進會在我校東莞校區舉行。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總結我省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展示工作成果,部署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朱建華出席展示節并講話,全省高校分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領導及黨委學生工作部

            (處)負責人共300余人參加會議。

            會議指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把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驅動力量,堅持科學謀劃,拓展空間場域,強化資源融合,推動內容和方式創新,努力推動互聯網這個思政工作的“最大變量”成為”最大增量”,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取得可喜成績。

            會議強調,全省高校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做好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進一步強化內涵建設,推動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

            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致辭。盧景輝介紹了廣東醫科大學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和做法,表示此次大會既是全面展示全省師生優秀網絡文化作品和網絡文化建設成果的大會,更是系統總結交流廣東省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經驗成效的盛會。

            佛山大學黨委副書記、廣東高校網絡思政中心主任、廣東高校易班發展中心主任鐘飛健同志從載體運用、內涵建設、典范選樹、平臺搭建等方面匯報了”省雙中心”近年網絡思政工作概況。

            會上,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五所高校分別就網絡文化工作室、新媒體矩陣、網絡原創文化、網絡技術創新、校級易班建設做交流發言。

            大會表彰了2024年度廣東高校十佳易班發展中心和第九屆廣東高校網絡媒體展示節優秀組織獎。

            此次媒體展示節設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成果展示廊及網絡文化產品展覽區,充分呈現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特色。與會嘉賓現場參觀、交流,沉浸式感受全省高校網絡文化氛圍。

            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廣東省教育廳歷來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今年是我省第九年舉辦廣東高校網絡媒體展示節暨廣東高校易班建設推進會。全省高校齊心協力,抓住新時代網絡發展契機,攜手推動廣東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

            第03版:第03版

            三十八載歲月如歌———從躬耕教壇到向海圖強

            摘要:


            羅輝,藥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曾任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F仍任國家海洋局南海海洋生物醫藥資源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項目負責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灣實驗室)理事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湛江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湛江科技智庫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湛江市環北部灣海岸特色微藻與微生物資源產品研發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紅樹林濕地藥用資源研發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廣東湛江海洋醫藥研究院院長。

            他主要研究領域為海洋生物醫藥資源利用和大健康產業技術鏈條創新,重點開展海洋中藥、微藻與微生物等南海特色海洋生物資源新藥源分子發掘、先導化合物發現與結構優化、藥理作用機制闡明等系統性研究,近年先后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和項目6項,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0余篇。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20余件,其中技術轉讓5件。曾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湛江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成果獎勵和榮譽稱號。

            青春奮斗獻給教育醫療事業

            羅輝,1963年出生于廣東信宜東部一個淳樸的小山村,家庭背景雖平凡,卻充滿了書香與正氣。母親是村大隊的婦女主任,以她的堅韌與智慧引領著家風;父親在郵電局工作,用嚴謹與敬業為子女樹立了榜樣。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為羅輝鋪設了一條平穩而堅實的求學之路。

            1981年,羅輝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考入華南師范大學化學系,選擇了自己摯愛的化學專業。1985年,當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大學學業時,面對華師附中拋來的橄欖枝,他毅然選擇了更為心儀的高校講臺,成為了湛江醫學院(今廣東醫科大學)化學教研室的一名見習助教。從此,他滿懷激情地踏上了教書育人的光輝征程。

            能夠成為人民教師中的一員,恰逢那一年國家立法設立了教師節,羅輝倍感光榮和興奮,立即滿懷熱情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熱潮中,第一年還是當實驗課的助教,第二年便開始一個章節的理論授課,為了確保上課的質量,在老教師的指導下,他反復備課試講,直到自己滿意才放心的走上講臺。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學識,他曾經常與學生一同坐在臺下,聆聽教授的授課,除化學課外,其他基礎醫學課程,他也基本通修了一遍。

            1986年開始擔任一年級班主任,一直堅持到1998年,面對每一屆新生,他總是早來晚走、履職盡責,與學生打成一片,談理想、談學習、談生活,學生的合理訴求,他都會認真聆聽,做好回饋,深受學生的喜愛。1988年后,他開始參與籌建檢驗系,開辟學校第二個本科專業,期間不斷提升自身授課能力,追求上進的念頭充盈在心中。回想起這段時光,羅輝表示那時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先后獲評學校第二屆教學授課大賽第一名、首屆“南粵教壇新秀”、“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稱號。

            他不僅在教學方面成績卓越,科研成果也同樣不凡。近二十年來,他專注于天然藥物抗腫瘤機制、藥物結構改造、海洋生物資源開發以及大健康產業技術鏈條創新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他主持和參與了超過10項國家及省市級研究項目,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00余篇研究論文,其中包括80余篇被SCI收錄的論文,曾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和湛江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此外,他還培養了4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并牽頭成立了湛江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聯盟、湛江市環北部灣海岸特色微藻與微生物資源產品研發重點實驗室、廣東湛江海洋醫藥研究院、廣東省紅樹林濕地藥用資源研發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滿懷深情奔赴學校建設新征程

            1998年后,羅輝開始參與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先后在設備處、科技處等部門任職。談起自己剛開始干行政的時候,他說:“當時學校領導本來想讓我卸下教學任務,全身心投入行政工作的,但我還是離不開那群學生,所以就選擇了行政教學雙肩扛?!?000年時開始主持設備處全面工作,并在2002-2004年期間全身心參與到學校東莞校區的建設工作中。談起學校在莞辦學初期的故事,羅輝沉默許久,最后只用“血淚史”來概括。

            為了新校區的建設,包括羅輝在內的教職工告別了原來舒適、安逸的家庭生活,過起了儉樸清苦的集體生活。在那里,周圍還是荒山野嶺和在建的工地,大家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吃飯在學生食堂,休息在集體宿舍,開啟了廣東醫人從湛江到東莞松山湖的第二次創業。

            他回憶起自己當時主要負責新校區的實驗室建設,“當時第一批新生軍訓即將結束,正式上課的時間即將到來,但是第一節課要用到的解剖學實驗室卻還不能使用?!睘榇?,羅輝第一時間投身到實驗室的建設中,從購置大體標本到內部設備安裝,他親力親為,直到開課的前一晚,剩下調試投影儀的工作流程,他也陪伴工人奮斗到天明。當看到新生們來到嶄新的實驗課開啟他們醫學夢想的第一課,他感到十分的欣慰與感動。

            除此之外,在當時校領導的堅強領導及羅輝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克服了在莞辦學初期面臨的嚴重財政困難,他奔波于政府各部門,為新校區建設爭取到了關鍵的實驗室建設專項資金,為東莞校區的實驗室順利完工和投入使用,他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東莞校區建設工作步入正軌,后續工作有條不紊進行的同時,羅輝又迅速投身到了2005年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工作中。迎評工作千頭萬緒,評估結果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翱梢哉f這一道坎過不去,接下來的申請博士點、更名大學也不會那么順利”,回憶起這段時期,羅輝用這樣的話語來概括。

            縱觀整個迎評時期,其工作量之大,工作難度之艱巨,前所未有。時任設備處處長的羅輝擔任評估工作聯絡組和助理聯絡組的組長。聯絡員和助理聯絡員是專家們的“秘書”,為專家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他們伴隨著專家調閱材料、走訪科室、開座談會、到課堂聽課、向指揮部和被查單位反饋信息。

            迎評期間,他不僅要全面負責設備處的評估材料,還要精心策劃組織全體聯絡員和助理聯絡員的工作,同時他還擔任專家組組長的聯絡員。在專家進校前,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白天帶領同事們檢查有關專家考察項目的落實情況,晚上整理評估材料。在赴東莞校區迎接專家的前一個晚上,他通宵達旦地將設備處評估材料檢查整理了一遍,核對了所有的數據,直至第二天奔赴東莞校區臨行前他才匆忙收拾行裝。在全程陪同專家檢查的一星期里,羅輝雖然家門口近在咫尺,但一連八天他都沒回家。

            專家進校前的十天,羅輝所在的設備處可謂至關重要,新學生宿舍、實驗教學大樓等區域網絡工程的接通,是迎評的亮點工程之一,而大型儀器設備實驗室更是亮點中的亮點。而這些都要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完成。羅輝與全體設備處的職工同心協力,去為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而奮斗。

            從儀器設備的卸車,貨物的清點、安裝調試過程的協調到最后完工的驗收,每一步都留下了設備處人員奔走的足跡,每一項都浸透著設備處人員辛勤的汗水。他在迎評結果如愿的時候說:“我們的汗水沒白流,辛勞沒白費,能為學校的估評工作添色增彩,我們感到快樂和自豪!”

            不久,隨著學校在一眾強勁對手中脫穎而出,2009年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羅輝被任命為建博辦的主要負責人,在2010年至2013年間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過程中,他帶領學科建設團隊,三年不間斷地圍繞該項中心工作日夜奔忙,梳理醫教研資料、整合全校學科資源、建設各級科技平臺、聯系上級部門、爭取各方支持、撰寫建設材料……歷經三年多的奮力拼搏,2013年廣東醫科大學順利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鑒于博士點建設工作出色,羅輝帶領的團隊于2015年再次擔綱學校更名大學工作。在時間異常緊迫,任務非常繁重的情況下,作為更名辦常務副主任的他,與顏大勝副校長共同掛帥,分工協作,輾轉跋涉,攻堅克難,帶領全校教職工合力完成了更名大學的各項指標,2016年廣東醫學院順利更名為廣東醫科大學。

            隨著2016年學校順利更名“改大”成功,一個高水平醫科大學的框架已經在悄然立下,開啟了新時期高水平醫科大學的建設征途?;赝@一路,羅輝幾乎全程參與了廣東醫發展關鍵十年的所有“戰斗”,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和贊揚,于2012年獲得了湛江市“五一勞動獎章”稱號。

            這關鍵十年困難不斷,挑戰不斷,但是羅輝以十足的勇氣,逆風不退的堅韌,自信非凡的豪情,奮力前行,越戰越勇,不斷推動廣東醫這艘巨輪劈波斬浪、高歌猛進。

            向海圖強,開啟高水平醫科大學的內涵建設

            通過“關鍵十年”的艱苦奮斗,學校高水平醫科大學的框架和藍圖已經成形,“當時我就想,接下來,我們的重點工作就是要搞內涵建設、特色發展,成立海洋醫藥研究院?!?

            2016年,恰逢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湛江舉辦,羅輝審時度勢,看準了湛江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的決心,當機立斷帶領團隊全力參加湛江市“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的申報工作,得到湛江市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他牽頭申報的“南海海洋醫藥資源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子項目脫穎而出,獲得了國家海洋局3500萬元的經費資助,學校也千方百計調整了4000平方米的實驗場地給海洋醫藥研究院建設這個公共服務平臺,為研究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海洋醫藥研究院的發展壯大,羅輝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按照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的標準,聯合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舉辦廣東湛江海洋醫藥研究院,并在開發區注冊成為獨立法人事業單位,羅輝以校領導身份兼任研究院院長。2019年研究院獲批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020年獲批為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此,年輕的研究院在羅輝和他帶領的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一躍成為湛江市第一個獨立事業單位法人的新型研發機構、湛江市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與高校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是粵西地區第一個以海洋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為主導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并作為湛江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理事長單位。同時擁有國家級南海海洋生物醫藥資源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其科研設備總值超過3000萬元,建有4個技術支撐平臺。

            研究院的建立不僅離不開羅輝的資源整合,也離不開以他為中堅力量的科研團隊,他們致力于海洋生物醫藥資源利用和大健康產業技術鏈條創新,以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服務海洋經濟,提出以“涉海人群健康保障和海洋藥用資源開發”為核心的南海海洋大健康關鍵技術體系研發與示范,重點開展海洋中藥、微藻與微生物等南海特色海洋生物資源新藥源分子發掘、先導化合物發現與結構優化、藥理作用機制闡明等系統性研究,并積極推動涉海人群智能化健康保障體系構建、海域環境相關疾病防控與管理、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創新藥物研發、特醫與健康食品、化妝品等產業鏈條協同發展,在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麒麟菜多肽防止肺纖維化的應用等系列發明專利已轉讓進行產業化。截至2023年底,海洋醫藥研究院共有各類研究人員60余人,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近150人,共獲校外縱橫項平臺建設和各類研究項目60余項,總經費超過1億元。形成了穩定的海洋創新藥物、現代海洋中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材料和海洋工程醫學等五大研究方向,正朝著“向海圖強,全力打造環北部灣藍色藥庫”目標奮進。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廣東醫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生命早已銘刻著廣東醫的忠誠熱愛,流淌著廣東醫的文化血脈,充滿著廣東醫的家園情懷”。2023年10月23日,在廣東醫任教任職38年多的羅輝迎來了自己的榮休。在榮休儀式上,他以“滿懷眷戀、滿懷感恩、滿懷期待”回顧過往的奮斗歲月,站在臺上,他深情告白。

            同年,他被返聘至海洋醫藥研究院,在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的道路上繼續發揮自己的光亮。2024年,學校在海洋醫藥研究院的基礎上,組建了海洋與熱帶醫學學院,并正式揭牌,以“交叉、融合、支撐、創新”為特色,建設新時代交叉創新示范學院。針對海洋科學、藥學、醫學等學科的日益交叉融合,增設的以挖掘海洋獨特藥用生物資源和開發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為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海洋藥學”,今年正式招收了第一屆本科生。

            看著海洋醫藥研究院發展愈發向好,看著他為之奮斗的廣東醫科大學日益攀高,他說:“我的使命或許已經完成,后續是要幫助培養更多可堪大用的新人,讓他們在學校高水平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縱觀在他所牽頭的難點重點工程中,往往都充滿著眾人認為是不可逾越的障礙,而他卻偏偏喜歡不斷努力嘗試。他常說,寧可全力以赴嘗試后失敗,也不觀望等待機會,機會只留給肯努力嘗試的人。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正是這樣的信念,才讓他擁有不斷爬坡越坎的能力,才讓他能在一次次危局中找尋到方向。

            他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造輝煌”來禮贊廣東醫人,這又何嘗不是在描述他自己呢?

            守初心,擔使命,逐夢想,砥礪前行

            摘要:


            自2013年順利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國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以來,我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職責,在成為“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的道路上堅持前行。在師德師風建設、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堅守初心,主動擔當,將“三全育人”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

            2023年擔任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后更覺責任之重,積極開展多元化活動,全面提升學院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充分利用學院網站、院刊、微信平臺等,打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引導師生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建設,引導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胸中有道”———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完善協同育人體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學院一直堅持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在黨委領導下,我們堅持緊緊圍繞國家戰略,服務地方需求,帶領學院不斷提升藥學學科核心競爭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創新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學科建設。帶領學院以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省優勢重點學科-藥學學科為核心,逐步優化學科布局,建立結構更加合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藥學+”的學科生態體系。學院支撐學校藥理學與毒理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材料科學ESI潛力值達0.94。藥學專業是廣東省重點專業以及廣東省一流專業,臨床藥學專業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在藥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基礎上,2024年新獲批“納米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進一步提升了學院培養以藥學為特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人才的能力。

            積極推進學院教師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引育,建設教師人才梯隊,打造政治素質強、業務素質好、道德品行高、工作作風硬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全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體系改革。加強實踐教育,建設實驗教學基地。積極探索醫工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廣東省首批跨校聯合學士學位培養項目“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藥學+應用化學”的實施,建設復合型優質人才的新培養模式。推進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學習共同體實施方案,通過教師引領計劃、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朋輩幫扶計劃等,全面建設藥學院學習共同體,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心中有光”———點亮科研夢想,做有為科研人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這是黨和國家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更是我一直以來踐行的科研初心。圍繞國家、廣東海洋發展戰略和生物醫藥重點研發領域,我立足南海海洋資源,把針對腫瘤、代謝性和感染性疾病等人類重大疾病開展藥物防治研究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歷史使命。

            海洋天然產物是新藥研發的巨大寶庫。從參加工作以來,我就一直堅守海洋天然產物研究主線,瞄準科學前沿,積極拓展海洋植物研究資源,深入挖掘天然產物的結構多樣性,扎根于復雜海洋天然產物立體化學確立的難題;關注社會需求,從中發現針對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先導物,拓展海洋生物醫藥資源的開發利用。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多次深入紅樹林調研考察,先后采集中國、印度和泰國木果楝屬紅樹植物材料,對其中檸檬苦素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堅持“坐冷板凳”,從學習海洋甲藻的種屬分類、藻種建立、人工培養開始,從中國南海海域分離純化甲藻幾十種,并實現了多個甲藻的規模化培養;孜孜不倦、無怨無悔,經過八載的磨礪,基本上把握了海洋甲藻來源超級碳鏈化合物快速甄別、分離制備和立體化學確立所涉及的關鍵科學問題。

            多年的堅持,也收獲了許多成果和榮譽,以第一/(共)通訊作者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先后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組織間合作研究等項目資助;獲廣州珠江科技新星、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等。

            在此基礎上我大力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積極發現、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建設人才梯隊,為實現有組織的科研奠定基礎。

            “頭腦有想”———突破瓶頸,砥礪前行

            在我參加工作的十幾年時光中,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行政管理工作都不是一帆風順,尤其是女性,在工作起步時,往往面臨家庭、孩子等與工作的各種矛盾、糾結與困難,但我堅信,只要正確的方向上堅持不動搖,堅持與努力后都可以取得突破。尤其是科研工作中,很容易遭遇瓶頸,比如我的研究方向之一紅樹植物來源檸檬苦素的研究,一度因為資源的缺乏而停滯,但最終我們邁出舒適圈,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打破了僵局,從泰國紅樹植物中檸檬苦素的光誘導骨架重排現象,首次揭示紫外光誘導的分子內1,4-?;w移反應,為新型光化學反應的發現開啟了一扇新的研究之門,提出天然產物的光生物合成新概念,對傳統酶生物合成進行了重要補充,并發現了可用于護肝新藥研發的獨特的藥物分子模板,研究結果發表于Science:Adavances上。

            我的另一個研究方向,甲藻來源超級碳鏈化合物的研究歷程更是充滿艱辛與考驗。超級碳鏈化合物為海洋天然產物特有聚酮類型,柔性多羥基碳鏈上往往擁有數十個手性碳,其立體結構確立挑戰性巨大,且缺乏統一的方法學。21世紀以來,該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甚少。我們團隊瞄準這一科學前沿,不斷推動新技術與新方法的應用,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從中國南海海洋甲藻新資源中連續發現超級碳鏈化合物的新家族,其中Gib-bosols:A和B均含有37個手性碳,是21世紀以來絕對構型得以完全確立的分子量最大的超級碳鏈化合物,該部分工作難度巨大,發表在德國化學會旗艦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20)后受到海洋天然產物專家的高度評價,指出“其可能的絕對構型高達1355億余種”“由于結構骨架的柔性,以及手性中心之間常常遠距離,超級碳鏈化合物的相對與絕對構型確立極具挑戰性!”。而Benthol:A則為第一個從南海前溝藻底棲新種中發現的有顯著的抗瘧原蟲活性“多羥基-多醚化合物”的新家族成員,該部分工作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化學科學》(Chemical:Sci-ence,2021)后入選該刊2021年熱點文章。我們的成果打破了歐美、日本學者在海洋超級碳鏈化合物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的壟斷地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海洋天然藥物的主體研究對象從小分子向1000:Da以上的“大分子”跨越。

            人生是不斷奮斗的過程,只有堅持正確方向,堅定信心,不忘初心,不斷進取,才能當好追夢的奮斗者和學生的筑夢人,用科技強國的火炬點亮星空,以赤誠之心和實際行動回報祖國和社會。

            第04版:第04版

            廣東醫→巴黎11名本科生在國際大賽摘銀

            摘要:


            北京時間2024年10月27日凌晨1點,2024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在法國巴黎落下帷幕,包括哈佛大學、北京大學、MIT、牛津大學在內的45個國家(地區)400余個團隊4000余人同場競技,廣東醫科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聯合組建的本科生團隊在大賽中榮獲銀獎,這也是我校首次組織學生參加此項比賽。

            南方醫科大學幫扶團隊隊長李凌,廣東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院長張華和南方醫科大學劉坤作為團隊指導老師,牽頭組建了參賽團隊。隊員由兩校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醫學檢驗技術、預防醫學、生物信息學、生物醫學工程、藥學、統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療保險等多個不同學科專業的本科生組成。

            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由麻省理工學院于2003年創辦,現已發展成為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競賽。作為頂級的跨學科大學生賽事,iGEM融合了生命科學、化學、數學、信息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領域知識,吸引了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全球頂尖學府參與。其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受到《自然》《科學》等頂級學術期刊的關注。2021年起,iGEM開始在歐洲法國巴黎舉辦。

            團隊于2024年1月開始招新組隊,由11名廣東醫學生、18名南方醫學生,3名PI指導教師、3名Instructor指導教師組成。參賽隊伍需采納標準化的生物構件(Biobricks)來構造基因電路,先通過干實驗(Dry,Lab)模擬并驗證其功能,再經由濕實驗(Wet,Lab)實現表征與量化。此外,還需借助社會實踐(Human,practices,&,Education)來收集反饋并優化項目,同時推廣其理念。最終,參賽者需利用Wiki網頁并進行演示匯報(Presentation)來全面展示項目成果。

            參賽團隊在無數次的方案推倒重來中逐步構建起成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團隊成員都在探索中前行。團隊還主動對接,到參賽經驗豐富的兄弟院校取經學習,得到了兄弟院校專家教授的指導和幫助,為后來的參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重重克難攻堅,團隊最終順利完成了參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喜獲佳績。

            項目簡介:

            肝性腦?。℉E),也稱為肝性昏迷,它被廣泛定義為肝功能不全引起的腦功能障礙。HE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酒精、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肝硬化發展而來。肝硬化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約有200萬人死于肝硬化。隨著疾病的進展,高達50-70%的肝硬化患者出現HE,導致頻繁的再住院和死亡率的增加。治療HE的一般藥理學方法包括滲透性瀉藥、抗微生物藥物、白蛋白和體外白蛋白透析生物制劑、L-薄荷鳥氨酸(LOLA)等,然而這些傳統的治療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近年來,益生菌療法已成為革命性的治療方法。本團隊借助合成生物學通過實現分散功能模塊的緊密集成在解決全球健康問題方面的潛在優勢,從一個新的角度———感知苯乙胺水平進而刺激下游代謝模塊的表達,以降解患者體內多余的氨,從而消除氨超載對大腦的毒性作用。同時,團隊設計的安全模塊始終運行,以降低腸道炎癥因子的水平,保持腸道屏障的穩定性,確保代謝和傳感模塊的正常狀態。

            國旗護衛隊再獲全國第一

            摘要:


            10月13日,“重走長征路”,2024年中國大學生國旗護衛隊展示賽總決賽在江西于都順利閉幕。

            廣東醫科大學國旗護衛隊在總決賽上精彩亮相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獲得2024年中國大學生國旗護衛隊展示賽全國總決賽隊列動作項目甲組第一名、升旗展示項目甲組第一名、團體總分第一名。這是我校國旗護衛隊第二次所有項目獲得第一名。林雨萱、金文穎、孫碧獲體育道德風尚獎。

            本屆全國賽有來自清華大學等97支高校隊伍參賽,33支隊伍進入全國總決賽,5月18-22日,在2024年中國大學生國旗護衛隊展示賽(南部賽區)中國旗護衛隊榮獲升旗展示、隊列動作一等獎,進入全國賽。

            比賽過程中,隊員們以永不放棄的拼搏意志,堅持夢想的奮斗之姿,走出屬于她們的風采,站上領獎臺的那一刻,幾個月備賽訓練的艱辛,過往的點點滴滴涌上心頭,化為激動的淚水,努力的意義,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我敬佩她們的毅力與決心,面對高強度的訓練、嚴苛的國賽訓練要求,這一年來,她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沒有一人輕言放棄,她們是用汗水和淚水鋪就了這條通往榮耀的道路。當看著每一位隊員身著整齊的制服,以標準而莊嚴的動作完成每一次升旗、隊列展示,直至最終贏得冠軍,我深感自豪。這是對她們歷經艱苦、堅持不懈的最好證明,也是對我們國旗護衛隊凝聚力和戰斗力的肯定?!眹熳o衛隊隊長譚小暉老師說到。

            據悉,廣東醫科大學國旗護衛隊是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響亮名片,隊伍曾獲國家級榮譽40項,省級榮譽65項。隊員中有56人入黨,1人獲評“全國優秀共青團員”,37人參軍入伍,其中2人考進軍校等。

            隊員感言

            今年三月份,當我被選上國賽隊員時,是激動和憧憬的,也意味著步入了緊湊的國賽備賽訓練日程。大家幾乎沒有節假日可言,暑期也需要提前回來參加集訓,我在疲憊中不斷地調整自己,大家也一起加油鼓勁。在賽場上看著國旗緩緩上升,我已經熱淚盈眶,我們升好了這面旗!今年我們衛冕了冠軍。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國護人有一代接一代的傳承! ———孫碧

            我們護衛的不僅是國旗,更是心中的信仰。比賽中的緊張、專注,都化作成長的養分。我們用規范的動作、昂揚的姿態展現風采。從訓練到比賽,付出諸多努力,而當國旗升起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比賽讓我懂得堅持的意義,也讓我更加熱愛祖國,愿以青春護衛國旗,傳遞愛國精神。 ———林雨萱

            作為今年剛退伍回來的學生,我很榮幸能夠參加這一次的比賽。于我而言,收獲的不僅僅是獎項,更堅定了我心中的信仰和前行的力量。備賽期間苦和累是常態,但是當我們站在賽場上,護衛國旗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苦與累全都化作了激動與自豪。能夠護衛國旗是我一生的榮幸,我將以這次經歷為契機,把護衛國旗的精神一直傳遞下去,在未來道路上奮勇向前。 ———龍婷

            奪冠的喜悅,是對努力最好的回報。此次全國大學生國旗護衛隊展示賽的冠軍,不僅僅是一次勝利,更是無數日夜汗水與淚水的結晶。我為我們的集體感到驕傲,是大家的互相支持與鼓勵,造就了我們今天的榮耀。我自豪能守護住國旗護衛隊往屆師兄師姐們打下的榮譽,這讓我們團隊的傳承更加熠熠生輝。至此,我為自己的大學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段經歷將永遠鐫刻在我的青春記憶中?!塞惛衽瑺枴ぐ⒗锬窘?

            黃子暢:管樂團首席拿了全國技能競賽特等獎

            摘要:


            學海無涯,他步履不停、勇攀高峰,樂聲悠揚,他身臨其境、用心演奏,他是管樂團里科研能手,也是科研團隊的大號首席,他是黃子暢。

            黃子暢,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廣東醫科大學管樂團大號聲部成員,連續兩屆參加暑期三下鄉活動,隊伍獲“百千萬工程”省級優秀隊伍獎,汕尾市駐東莞團工委,嘉獎隊伍為“四星志愿突擊隊”,第一屆“人衛杯”全國高等學校,大學生衛生檢驗與檢疫綜合技能競賽特等獎。

            興趣是最好的指導老師,覺得有趣,他一步步找到動力源泉,無論是管樂團還是科研亦或者是三下鄉,向無限可能不斷靠近,向心中所想一步步攀登,收獲到無盡的樂趣與無與倫比的成就感,與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進行一次次思維的碰撞和共鳴。

            高一時,他的外祖父因為肺癌并發癥去世。高二時,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在上網課的日子里,看著一群群白衣天使,為守護人民健康沖鋒在前,那時,他一直在想未來他要從事什么工作,如果可以做到如前人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將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高考后,他綜合自己成績,秉持著經世致用的原則選擇了廣東醫科大學的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

            大一時,在學校的一次跑步中摔跤,一邊的膝蓋被磨得血肉模糊,一位騎著電動車經過的學長,毫不嫌棄他摔得一身污泥送其去醫務室,為他的就醫忙前忙后,當他想感謝學長時,學長已經一溜煙地跑了,這為他后來參加各種志愿服務種下了種子。

            他連續兩屆參加七里香志愿服務隊,積極回到家鄉汕尾開展三下鄉活動,作為本地人,他幫助隊伍與當地老人進行溝通交流,并系統的搜集整理當地紅色革命文化資料,以及綠色產業發展信息,為隊伍的前期準備工作和后期總結匯報,提供了較為系統的信息來源,在幫助隊伍的同時,也讓家鄉的文化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知曉并了解那一段紅色的革命歲月,同時,他也意識到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他希望未來能夠成為無數為縮小城鄉差距而努力奮斗的人之一。

            春風化雨、誨人不倦。良師的教誨為黃子暢的人生點亮了一盞引路燈。在大一、大二期間,他的情緒和學習狀態異常低迷,成績也搖擺不定,迷茫是他那段時間最為準確的概括。輔導員李慶齡老師將他從低迷頹廢的漩渦中拉了出來,讓他找到了學習的方向。在科研路上,他又遇到了自己的良師,在備戰衛生檢驗與檢疫綜合技能競賽期間,郭欣榮老師事無巨細指導、傾囊相授,自始至終相信著他們團隊,最后大家不負眾望成功衛冕特等獎。

            在迷茫時遇到了指引方向的人,在奮斗時遇到給與力量的人,在與自己相處時遇到陶冶情操的人。作為管樂團的一員,他或許不是最好的樂手,但是他是最認真的首席,周彥冰老師為他點亮遇見自己的燈,剛開始進入樂團時,因為是零基礎,什么都不會,他每次見到周彥冰老師都很緊張,在第一次合奏時,也因為緊張而跑調,后來被周彥冰單獨拎出來練習那一次經歷,讓他記憶尤深,隨著排練次數的增加,他漸漸掌握了自己所演奏的樂器,也慢慢喜歡上了演奏樂曲時完全融入其中的奇妙感覺。

            “想過退縮、想過逃避,但樂團中各聲部的默契配合,讓我想和他們共同朝著完美演奏的方向努力”在管樂團暑期集訓時,一天七八個小時都在和樂譜斗爭,有一段時間,他甚至對樂譜上的曲目深惡痛絕,但經過慢慢的訓練,他發現自己越來越跟得上老師的節奏,樂團整體越來越統一,曾經那一段艱苦不堪的暑期集訓,也格外讓人懷念,他也從一個目不識丁、氣息不足的樂理小白,成長為樂團低音聲部的主力之一。從毛毛躁躁、急于求成慢慢轉變為細致入微,他相信一步一個腳印,未來的自己會給現在的自己一個最佳答案。

            潛心學習,他是全國技能競賽特等獎獲得者;熱心公益,他接過他人為他撐起的傘;熱愛音樂,他從零基礎到首席。他說:“我不優秀,我只是向著優秀奔跑”“我不聰明,我只是比別人更努力”“我不突出,我只是堅持做好自己”。

            20年!醫術+藝術1000名醫學生的追夢之路

            摘要:


            緣分始于20年前松山湖畔,從奏響第一個音符開始,就像校道每年如期盛開的紫荊花,每年的離開和相遇,周而復始,積蓄著交響樂團延續的生命力,一屆一屆的團員在這度過了特別的春夏秋冬,分享著不同的四季,時光因為余音繞梁的音樂而交疊。

            20年前,第一次奏響《北京喜訊到邊寨》的人已經長大,醫學生成長為有醫術、懂藝術的醫生。如今,“喜訊”傳遞到一代又一代的團員身上,新曲子層出不窮,我和你一起成長,交換了光陰,置換了相應的幸福,我存儲有你們的日子,你們從這里分享快樂,音樂和夢想。

            二十載初心不改、二十載砥礪前行。走進20歲的廣東醫科大學管樂團,一起聽聽那樂聲中的昨日與今朝。

            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以及創建樂團的領導、指導老師,來自天南海北的管樂團“演奏家”們,對廣東醫科大學管樂團,表達了美好的祝福。

            20,年來,管樂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發展壯大,在老師們的精心指導下,同學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奏響了一曲曲激昂的樂章?;钴S了校園文化,傳播了青春能量,豐富了第二課堂,提高了醫術修養,成為了學校一張靚麗的名片,為學校贏得了榮譽聲譽?!龉軜泛献唷渡种姟帆@廣東省第二屆大學生器樂比賽一等獎■獲管樂隊標準化訓練“示范樂團”■管樂合奏《航行到世界的盡頭》獲廣東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管樂合奏《航行到世界的盡頭》獲廣東省高校藝術作品征集展演活動藝術表演類二等獎■管樂合奏《巴比倫河畔》獲廣東省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器樂合奏《雪山春曉》獲廣東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比賽展演二等獎■管樂合奏《太平洋之夢》獲廣東省第三屆大學生器樂比賽三等獎。20年,從管樂團走出了超過1000名的擁有樂器演奏技能的醫學生,他們不僅為校園生活增添了斑斕的色彩,也在畢業后成為“有醫術、有藝術的”醫務工作者。

            舞臺上有如夏花般絢爛的演奏,如同滔滔江水般,有力的回響,有娓娓道來的親昵,訴說20年前,一群零基礎醫學生聚集到一起互相合作、一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指尖,號角,弓弦交錯,融合20年后,新老團員共同演奏像承載著愿望的流星,飛速向前,實現著夢想。

            在這里,團員們學會的不只是管樂,更是工作和生活,他們用醫術救治身體、用音樂撫慰心靈,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病人,用音符織就情感紐帶,以演奏喚醒生活,熱愛如今,他們帶著配偶、孩子回到這個夢開始的地方,再次用音樂傳遞相信的力量。

            2004年,學校組建管樂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群零樂器演奏基礎的醫學生在迎評晚會上驚艷了時光。二十年間,樂團不斷發展壯大,一屆屆成員們用他們的汗水和熱情,將樂團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他們的音樂足跡遍布校園內外,演出贏得了無數掌聲和贊譽。

            管樂團的歷史

            320年來,樂團共完成各種性質的巡回演出、慰問演出和禮儀活動超過80場,近年來對外交流和演出活動中,管樂團更是作為校園文化建設、學生藝術素質演示的重要平臺。樂團在各種比賽中屢獲佳績,包括廣東省大學生器樂比賽一等獎、廣東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等,多次在東莞玉蘭大劇院、東莞市文化館星劇場、東莞文化周末劇場舉辦專場音樂會。

            好評無數卻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嚴格要求是始終如一的態度,“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積淀六六芳華,凝練美育思想管樂團始終銘記“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訓,陶冶廣東醫學子藝術人文情懷,致力于建設高水平的樂團,成為廣東醫高雅文化品牌的優秀代表。

            廣東醫科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2585次訪問,全刊已有1194187次訪問

            免费一看一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