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z9bjr"><span id="z9bjr"><track id="z9bjr"></track></span></form>

<nav id="z9bjr"><listing id="z9bjr"><meter id="z9bjr"></meter></listing></nav>
        <form id="z9bjr"></form>
          <strike id="z9bjr"><pre id="z9bjr"></pre></strike>

            《廣東醫科大學報》  
            上一期    下一期
            守初心,擔使命,逐夢想,砥礪前行
               期次:第325期   作者:申麗   查看:16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反思,他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強調了師德師風建設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性。他通過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成就,強調了堅守初心和追求科學的重要性。作者通過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育,建設學習共同體,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他還通過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建設人才梯隊,為實現有組織的科研奠定基礎。他堅持正確的方向和信念,用科技強國的火炬點亮星空,回報祖國和社會。


            自2013年順利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國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以來,我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職責,在成為“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的道路上堅持前行。在師德師風建設、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堅守初心,主動擔當,將“三全育人”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

            2023年擔任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后更覺責任之重,積極開展多元化活動,全面提升學院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充分利用學院網站、院刊、微信平臺等,打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引導師生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建設,引導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胸中有道”———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完善協同育人體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學院一直堅持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在黨委領導下,我們堅持緊緊圍繞國家戰略,服務地方需求,帶領學院不斷提升藥學學科核心競爭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創新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學科建設。帶領學院以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省優勢重點學科-藥學學科為核心,逐步優化學科布局,建立結構更加合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藥學+”的學科生態體系。學院支撐學校藥理學與毒理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材料科學ESI潛力值達0.94。藥學專業是廣東省重點專業以及廣東省一流專業,臨床藥學專業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在藥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基礎上,2024年新獲批“納米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進一步提升了學院培養以藥學為特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人才的能力。

            積極推進學院教師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引育,建設教師人才梯隊,打造政治素質強、業務素質好、道德品行高、工作作風硬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全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體系改革。加強實踐教育,建設實驗教學基地。積極探索醫工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廣東省首批跨校聯合學士學位培養項目“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藥學+應用化學”的實施,建設復合型優質人才的新培養模式。推進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學習共同體實施方案,通過教師引領計劃、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朋輩幫扶計劃等,全面建設藥學院學習共同體,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心中有光”———點亮科研夢想,做有為科研人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這是黨和國家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更是我一直以來踐行的科研初心。圍繞國家、廣東海洋發展戰略和生物醫藥重點研發領域,我立足南海海洋資源,把針對腫瘤、代謝性和感染性疾病等人類重大疾病開展藥物防治研究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歷史使命。

            海洋天然產物是新藥研發的巨大寶庫。從參加工作以來,我就一直堅守海洋天然產物研究主線,瞄準科學前沿,積極拓展海洋植物研究資源,深入挖掘天然產物的結構多樣性,扎根于復雜海洋天然產物立體化學確立的難題;關注社會需求,從中發現針對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先導物,拓展海洋生物醫藥資源的開發利用。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多次深入紅樹林調研考察,先后采集中國、印度和泰國木果楝屬紅樹植物材料,對其中檸檬苦素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堅持“坐冷板凳”,從學習海洋甲藻的種屬分類、藻種建立、人工培養開始,從中國南海海域分離純化甲藻幾十種,并實現了多個甲藻的規模化培養;孜孜不倦、無怨無悔,經過八載的磨礪,基本上把握了海洋甲藻來源超級碳鏈化合物快速甄別、分離制備和立體化學確立所涉及的關鍵科學問題。

            多年的堅持,也收獲了許多成果和榮譽,以第一/(共)通訊作者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先后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組織間合作研究等項目資助;獲廣州珠江科技新星、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等。

            在此基礎上我大力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積極發現、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建設人才梯隊,為實現有組織的科研奠定基礎。

            “頭腦有想”———突破瓶頸,砥礪前行

            在我參加工作的十幾年時光中,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行政管理工作都不是一帆風順,尤其是女性,在工作起步時,往往面臨家庭、孩子等與工作的各種矛盾、糾結與困難,但我堅信,只要正確的方向上堅持不動搖,堅持與努力后都可以取得突破。尤其是科研工作中,很容易遭遇瓶頸,比如我的研究方向之一紅樹植物來源檸檬苦素的研究,一度因為資源的缺乏而停滯,但最終我們邁出舒適圈,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打破了僵局,從泰國紅樹植物中檸檬苦素的光誘導骨架重排現象,首次揭示紫外光誘導的分子內1,4-?;w移反應,為新型光化學反應的發現開啟了一扇新的研究之門,提出天然產物的光生物合成新概念,對傳統酶生物合成進行了重要補充,并發現了可用于護肝新藥研發的獨特的藥物分子模板,研究結果發表于Science:Adavances上。

            我的另一個研究方向,甲藻來源超級碳鏈化合物的研究歷程更是充滿艱辛與考驗。超級碳鏈化合物為海洋天然產物特有聚酮類型,柔性多羥基碳鏈上往往擁有數十個手性碳,其立體結構確立挑戰性巨大,且缺乏統一的方法學。21世紀以來,該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甚少。我們團隊瞄準這一科學前沿,不斷推動新技術與新方法的應用,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從中國南海海洋甲藻新資源中連續發現超級碳鏈化合物的新家族,其中Gib-bosols:A和B均含有37個手性碳,是21世紀以來絕對構型得以完全確立的分子量最大的超級碳鏈化合物,該部分工作難度巨大,發表在德國化學會旗艦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20)后受到海洋天然產物專家的高度評價,指出“其可能的絕對構型高達1355億余種”“由于結構骨架的柔性,以及手性中心之間常常遠距離,超級碳鏈化合物的相對與絕對構型確立極具挑戰性!”。而Benthol:A則為第一個從南海前溝藻底棲新種中發現的有顯著的抗瘧原蟲活性“多羥基-多醚化合物”的新家族成員,該部分工作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化學科學》(Chemical:Sci-ence,2021)后入選該刊2021年熱點文章。我們的成果打破了歐美、日本學者在海洋超級碳鏈化合物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的壟斷地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海洋天然藥物的主體研究對象從小分子向1000:Da以上的“大分子”跨越。

            人生是不斷奮斗的過程,只有堅持正確方向,堅定信心,不忘初心,不斷進取,才能當好追夢的奮斗者和學生的筑夢人,用科技強國的火炬點亮星空,以赤誠之心和實際行動回報祖國和社會。

            廣東醫科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2644次訪問,全刊已有1194755次訪問

            免费一看一级欧美